创业板十三周年: 千帆竞发 勇立科技创新潮头
炒股就看,创业权威,板周专业,年千及时,帆竞发勇全面,立科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技创
本报记者 邢 萌
2022年10月30日,新潮创业板开市满十三周年。创业十三年前,板周首批28家公司登陆创业板,年千掀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新篇章;如今,帆竞发勇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增至1206家,立科以创新引领发展,技创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新潮筑造经济创新成长新高地。创业
十三年来,尤其是注册制实施后,创业板直接融资功能愈发凸显,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截至2022年10月30日,创业板上市公司首发募集资金累计超过7900亿元,其中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首发募集资金累计超过3600亿元。
“创业板自2009年设立以来,始终承载着服务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使命,坚持创新定位,以更大覆盖面、更强包容性持续为科技创新企业赋能,在支持企业创新、优化产业升级、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同时,也取得了亮眼成绩。”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表示。
业绩总体稳中向好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十三年来,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呈现稳中向好态势,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公开数据显示,平均营业收入方面,由2009年的3.05亿元增长至2022年前三季度的近2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5%;平均净利润方面,由2009年的0.42亿元增长至2022年前三季度的1.7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1%。
龙头公司业绩瞩目,持续引领产业发展。自2009年开板以来,创业板市值前50名的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22.66%、22.43%。2022年前三季度,上述50家公司实现平均营业收入超172亿元,平均净利润18.46亿元。具体来看,36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其中,8家实现净利润翻倍,还有5家净利润增长幅度超过了50%。
“借助于上市后资本市场给公司带来的资金和品牌优势,公司已经顺利完成部分战略转型,并取得了快速发展。”董秘宋君恩表示,公司于2010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当年实现营业收入3.04亿元、净利润1.03亿元。2021年,前述指标分别达到179.43亿元、35.73亿元。期间,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逾58倍、33倍。
作为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之一,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创业板提供的资本平台,自2009年上市至今,公司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均保持着高速增长势头。2009年公司营业收入仅2.06亿元、净利润0.4亿元,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9亿元、净利润29.06亿元,增速显著。
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业绩稳定。截至2022年10月30日,创业板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达386家,占整体公司比例超三成。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平均实现营业收入16.44亿元,同比增长13.93%;平均实现净利润1.17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超360家注册制下新公司实现盈利,占比约95%;近170家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近50家净利润增幅大于50%。
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表现亦不俗。截至2022年10月30日,76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中,150余家公司近三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分别超过30%、40%。其中,2022年前三季度,41家新能源产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75.92亿元,实现净利润292.39亿元,同比增长达80.19%。
聚焦三大重点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十三年来,创业板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以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结构与‘十四五’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契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呈现出明显集聚效应。”董忠云表示,未来随着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创业板将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在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做强做优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先进制造领域中,一批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展现良好发展趋势。新材料企业坚持高精尖发展方向,持续攻坚关键技术,是先进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2年10月30日,共有114家新材料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总市值约9000亿元,覆盖了锂电池新材料、碳纤维、先进半导体材料、金属靶材、稀土功能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创业板新材料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2.18%、14.15%、39.67%、26.21%。
数字经济领域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独占鳌头,具有科技含量高、联动效应强等特点,是促进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创业板的龙头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2022年10月30日,共有291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总市值近2.14万亿元。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创业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5.91%、13.35%、37.79%、5.58%。
绿色低碳领域方面,目前,逾140家绿色低碳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总市值约2.3万亿元,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创业板绿色产业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8.99%、15.57%、27.32%、16.20%。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反映出创业板坚持服务‘三创四新’和持续优化落地措施的成效。同时,也吸引更多机构和长线投资者参加二级市场投资,也大大增强了创业板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而活跃的交易市场和有效定价机制又提升了创业板对优质企业集聚的吸引力,在良性互动中提升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王世文表示。
“优创新、高成长”特色鲜明
打造创新企业上市高地
十三年来,创业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创新、高成长”特色鲜明,着力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多元包容的创新企业上市高地。
创业板高强度研发投入结出丰硕创新成果。截至2022年10月30日,创业板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累计投入研发费用合计超1100亿元,同比增长26%。其拥有与主业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16万余项,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拥有与主业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近150项,其中不乏拥有千余项核心专利技术的创新标杆企业,如、、、等。
创业板广聚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人才与资本之间搭建起坚实桥梁,有效促进创新链产业精准对接。截至目前,1206家创业板公司中,研发人员合计超45万人,平均每家公司研发人员超过400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均值超20%,其中234家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30%。
作为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上市的18家企业之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市两年多以来,安克创新大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人员规模增长一倍以上,吸引了大量研发、管理等方向上的优秀人才形成公司中坚力量,为公司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创业板吸引了一批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助力其不断提高细分市场占有率,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2年10月30日,共有31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或其母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其中,97家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后上市。上述318家公司IPO融资金额合计1991.12亿元,总市值已超3.3万亿元,平均市值约104亿元。
“公司于今年4月份成功登陆创业板,扩大了融资渠道,改善了信息环境和治理水平,对于引导公司经济活动、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董秘兼财务总监杨德诚表示,公司将持续集生态链中各关键环节的力量和资源,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和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
(责任编辑:娱乐)
-
“第二支箭”扩容!龙湖、金辉、美的置业三家民营房企获发债信用增进函
中国网财经11月23日讯 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官网今日发布的消息显示,在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政策框架下,出具对龙湖集团、美的置业、金辉集团三家民营房企发债信用增进函,拟首批分别支持三家企业发 ...[详细]
-
新京报记者 陈奕凯 实习生 朱铭佳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杨许丽近日,欧盟宣布禁止进口俄罗斯煤炭。这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首次对俄罗斯能源出台禁令。欧洲能源严重依赖俄罗斯的供应,多条俄罗斯天然气管道经 ...[详细]
-
妄想当官发财两不误!四川银保监局原副局长李国荣被双开,曾任包商银行接管组副组长
包商银行风险处置的余波仍在。4月11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监委消息: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呼和浩特市监委对中国银保监会四川监管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小米Q3仍未回到正常增长轨道,王翔:高端战略速胜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记者/伍洋宇11月23日,小米集团披露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公告。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小米总收入达人民币705亿元,同比下降9.7%;经调整净利润人民币21亿元,同比减少59.1%,其中包含智能电动汽车 ...[详细]
-
来源:中国侨网据马来西亚《诗华日报》报道,当地时间4月9日,在马来西亚山打根北路4哩一间排屋发生一起偷窃案。年约40岁的华裔商人在凌晨时分返家时,大意将车钥匙和住家门钥匙留在车内,结果遭匪徒有机可趁, ...[详细]
-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详细]
-
近期中美利差的倒挂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长城基金固定收益部投资经理李训练认为,利差的倒挂主要源于中美货币政策取向的差异——美联储为了抑制持续走高的通胀,紧缩的路径不断上修,而国内稳增长的压力增大,货币 ...[详细]
-
蚂蚁保换帅!蚂蚁集团副总裁张彧出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邵文澜卸任
记者| 苗艺伟近日,天眼查显示,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保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由邵文澜均变更为张彧。这是继2021年4月邵文澜接替尹铭后,时隔近一年半,蚂蚁集团旗下保险代理平台再 ...[详细]
-
记者/胡家铭近期,多家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被曝开始向捐款者收取“支持费”,甚至捐1元收取3元。同时,去年于美股上市的水滴筹也于4月7日开始试行向筹款者收取服务费,其在试行公告中称,过去五年多,水滴筹维持 ...[详细]